拳馆简介 | 深圳市体育中心
学太极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各派太极拳的特点,它们之间都是什么关
和式太极拳始源
孙式太极拳始源
吴式太极拳始源
武式太极拳始源
杨式太极拳始源
陈氏太极拳源始
太极拳源流解密
太极拳源流解谜
太极源流百年争论尘埃落定 ---原福全
各派太极拳的特点,它们之间都是什么关
太极源流百年争论尘埃落定 ---原福全
太极拳的“力”与“劲” ——与马虹商
太极拳源流解密
太极发展史
太极拳源流解谜
太极拳创始说
陈氏太极拳源始
杨式太极拳始源
吴式太极拳始源
特别重要通知
魏氏家传癣药膏——牛皮癣的最终解决方
拳馆搬回体育场——隆重通知
德贵养生酒
你想学太极拳吗?欢迎来馆免费体验
端午节三天(7--9号)报名,8折优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练太极拳的益处
深圳市众康集团领导来深圳市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训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755-83100206
13510359683
 
您当前位置:深圳太极网 > 太极流派 > 正文
太极拳演进说

 

     尽管太极拳创始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这构成了现代意义的传统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1、基本形成期

    

    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年),经过五传,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表现为:

    

    (1)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讲的就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个时期的拳论中已有了运用阴阳哲理、五脏医理解说拳理,如《太极拳十大论》中的“二气,呼吸既阴阳也”,“五脏,夫捶以言势,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

    

    (2)拳套动作形态

    

    陈王庭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习,取而代之的是陈式太极拳一路和炮锤(现称之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张宗禹--->张彦传陈清萍,也有人称陈青平学拳于陈有本,后入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一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形,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

    

    2、流派定型期

    

    这个时期时间跨度较大,经历了从杨禄禅学拳到孙禄堂晚年定孙式太极拳,期间确定了现今流传的孙式、杨式、吴式、武式的形成与定型,以及陈式太极拳的最终定型,从而最终形成并定型为目前流传较广的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当然此外还有其它流派的太极拳如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这里不作阐述。

    

    (1)重要的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正式出版的理论著作,主要有陈微明、许禹生、孙禄堂、吴鉴泉、陈鑫等人的专著。20年代初开始用照相技术,对动作拍照制版,给后人留下珍贵拳照,突出的有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陈发科的拳势照片,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杨澄甫的《体用全书》,孙禄堂的《太极拳学》等,都是最为重要的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论,虽未正式出版但确是经典之作,对太极拳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式太极拳,以陈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1799——1872)到北京传拳,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始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建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建候三子澄甫(1883——1936)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舒张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其它架势的杨十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子班候(1837——1892)小架子的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清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武式太极拳,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式和陈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仅以“起、承、开、合”甚至“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1861——1892年)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式太极拳。

    

    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式太极拳。

    

    纵观五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式太极拳,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如个人身材、学识等,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式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3、普及推广期

    

    这个时期主要指解放以后至今。这段时期,各式太极拳已无大的演变,处于普及和推广时期。

    

    (1)重要著作

    

    在太极拳史方面,首推唐豪、徐哲东等人的大量研究考证。

    

    出版著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后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祯,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编著),《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孙式太极拳》(孙剑云编著)最后合定为《太极拳全书》,以后,特别在80年代后又有大量的书籍出版。

    

    从1956年起,原国家体委开始编制简化太极拳剑,到1979年编制完成了简化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等,在1989年以后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综合42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竞赛性质的太极拳套路,这些套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这个时期,各式太极拳在拳套编排上没有大的变动,国家新编各式太极拳,也多以传统太极拳为蓝本,只是24式、48式、42式太极拳在套路结构上,个别动作练法有些变动,而传统太极拳从套路结构到动作形态以及风格特点并未有大的改动。

    

    在动作形态上,不管是新编套路还是传统套路都力图遵循固有传统风格。民间各式传统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动作形态保留的较好,而走上竞技场的传统太极拳,演练上却有雷同倾向,风格不是很突出,特别是杨、吴、孙式,其后90年代新编的《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也有此倾向,大多有“杨化”的痕迹,这和杨式太极拳的普及程度,以及竞赛导向有关,随着太极拳发展,探究太极拳健身、技击机理,阐发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实证性研究证实太极拳独特功能,保留传统的风格特点,创编富有科学实效的简化套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文章来源:(太极拳全书)

    

  • 上一篇文章:太极发展史

  • 下一篇文章: 太极拳演进说
  •  
    太极拳 太极 太极网 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养生馆 太极养生 太极养生馆
    陈家沟太极拳馆深圳分馆地址:笋岗路深圳市体育中心2楼8区
    联系电话:0755-83100206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手机:13510359683 电邮:tjq@sztj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