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馆简介 | 深圳市体育中心
学太极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陈正雷老师牛年最新力作:以太极拳科学
太极拳七言拳论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太极拳理论奠
谈谈太极拳的松与紧
你们的问题,陈正雷老师这样说,第三波
你们的问题,陈正雷老师这样说,第二波
你们的问题,陈正雷老师这样说,第一波
6月22日,师父魏勰教诲
懂得了悬露垂叶,就掌握了太极拳核心要
太极拳与人体科学不得不说的奥秘
陈氏太极拳新架和老架的区别---魏勰
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功----陈正雷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浅谈陈氏太极拳的“泛臀”
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何练好陈氏太极拳基本功-陈氏太极拳
压腿、踢腿方法
站桩要领
试述太极拳的学习方法--魏勰
对太极拳的体悟——苏周(二)
特别重要通知
魏氏家传癣药膏——牛皮癣的最终解决方
拳馆搬回体育场——隆重通知
德贵养生酒
你想学太极拳吗?欢迎来馆免费体验
端午节三天(7--9号)报名,8折优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练太极拳的益处
深圳市众康集团领导来深圳市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训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755-83100206
13510359683
 
您当前位置:深圳太极网 > 拳经拳论 > 正文
论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小旺

 

     从学习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致到成功,共分为五层功夫。每层功夫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和水平的高低。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是从学习一路拳架的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趋势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该阶段主要学习拳架。 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 缱 肘,含胸塌腰,开胯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的目的。初学者一般不会一下子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一般不容易作到气沉丹田。第一层功夫对身肢的要求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求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尽管作的不够标准,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练习。这和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了。在练拳时难免带一些僵硬动作,属正常现象。这些问题在第一层功夫练习期间不必计较,要求过高反受束缚。意识指挥下,按照身法规矩要求,认真练习,每天练习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时间,可以将拳架练熟,并随着锻炼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体内的活动也就是外导内行的过程。

     第一层功夫期间,对技击含义不必追求,因为身法的要求尚未达到,便去结合技击,不但不能配合恰当,反而会出现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本应逐步去化僵劲,过早追求技击却适得其反,越练越僵,影响功夫的进益。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达不到外柔内刚,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而是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有顶劲,不能圆满随顺。

     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完成第一层功夫,在击击上的表现是很有限的。由于身法达不到标准,存在者僵、断、丢、顶等劲。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一节的零断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能引进落空,避实就虚。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对抗行的搏击,乃是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见缝插针,乘虚而入,所以第一层功夫是经不起这种考验的。属于一阴九阳是也。

     第二层功夫的练习

     第二层功夫的任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上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穿,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的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 完成了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的按各式的初步要求来练习,并对内气的活动有了明显的感觉,但还不能掌握内气的活动规律,这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身手内外不够协调某一部位有矛盾使内气不能贯通意气不能合一(何谓矛盾?在练拳当中肢体有僵劲或用拙力使某一部位动作过快,就会产生丢劲,某部位过慢就会产生顶劲凡在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就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只有进一步钻研,细心揣摩,才能逐步解决,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是不行的。例如含胸塌腰,含胸过度是弓背弯腰,塌腰过度是挺胸,这都不利于内气的下行,因此要把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掌握准确,进一步提高放松的质量。这时还应逐渐加强意识的训练,体会内外六合(注:这里无论内合还是外合都以意识合住为主,如过于注重外形,则易于产生僵劲,不利于内气贯通)。

     第二层功夫对于身体各部位要求比较严格,有时某一部位稍微动一点,内气马上顺下去,的确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如有合不住的感觉,肯定是身体某处用了僵劲将该部位调整好,气能顺,自然就会合住。此时练拳应尽量避免追求外在的形式美和拳的可观赏性。因为只要全身内气顺遂,演拳才能行云流水,当疾则疾,当缓则缓。这种美才是自然的美。(如191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年会终了时,杨澄甫和吴鉴泉双演太极拳,令人叹为观止[见《太极拳全书》第46页])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不离缠丝劲。在练拳时严格掌握缠丝劲和缠丝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而缠丝劲的要领实在不能用语言描述。一般来讲需明师详细指点,并通过喂劲才能掌握。总之第二层功夫练习是使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的运动规律。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练熟后能感到内气在体内的运行,于是很感兴趣,对练拳不会有厌倦之感。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不到有新鲜之处,在这一阶段,会出现许多走弯路和反复现象。所谓走弯路就是对太极拳的要领掌握不准确,练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对劲;所谓反复,就是有时练的非常好,好象有很大进步但又过一段时间后,不仅感觉不到进步,还浑身别扭,怎么练都不对劲,还有时发劲呼呼生风,推手时却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往往会产生烦闷情绪;或怀疑老师保守,不传诀窍。绝大部分练拳者因此终止了练拳,诚为可惜。一般情况,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到时自会恍然大悟,越练越有兴趣,欲罢不能。所以信心在此阶段是最关键的,同时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多请教明师,师兄弟之间也要多切磋,就会少走弯路。

     第二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第二层功夫所需的时间最长,因此其击击表现在初期与末期差异较大,初期与第一层功夫类似,实用价值不大,末期接近第三层功夫,有一定的技技作用。下面是第二层功夫中其的表现。

     推手与练拳是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太极拳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第二层功夫是调整身法,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穿的阶段。在练习或推手当中需要挪动腰腿,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这些问题是不可能不碰到的,因而在推手时漏洞很多。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会专门在推手时漏洞很多。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故意引诱对手出现这些问题而出奇制胜。因此在第二层功夫期间虽然比第一层功夫内劲充足一些,有一定调整重心的能力,下盘比较稳固,可是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机会和时间,而利用你的缺陷,乘虚而入必然会使你受力,即使勉强化去,往往带有丢、匾、顶、抗的毛病,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破退步。但此阶段也并不会被对方轻易打倒,因为这是在引动对方时受力的对方也往往被牵动重心。因此这时有时也能化掉对方的进攻。

     在此阶段,主动的进攻对方时,也容易带些僵劲,用些拙力。遇巧也能将对方打倒,对方若要察觉到劲进攻的方法,也就无法成功或者他也用僵劲,就会出现拼力气,牛顶头现象,于是乱了手脚,粘黏连随都抛到脑后去了。因此在推手时,一推就乱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棚捋挤按的次序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第三层功夫的练习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太极拳的步骤,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这里指的圈并非是指手脚的运行范围和归迹,而是内气贯通为大圈,所谓大圈,由于动作不够十分协调内气比较薄弱,需要动作幅度大。第三层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阶段,所谓中圈,内气比较充足,运动比较自如,动作幅度适中,就能使内气与动作配合一致。 在进入第三层功夫的初期,虽然内气能够贯通,但是还很薄弱,在练拳时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时疲劳些,动作不够协调,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第二层功夫阶段,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调整身法解决矛盾,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到了第三层功夫,就不允许产生矛盾再调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随,切无妄动。在练习时每一着、每一势、举手投脚都要意到气到,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稍(两手指、两足尖端),复归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园转、不丢不顶、轻轻运动、园转自如。

     第三层功夫掌握了练习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校正的能力,就可以脱离外因的指导,深入研究锻炼,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练习第三层功夫对动作已经熟练地掌握,然后就要进一步追求技击方法,明确逐势的技击含意,同时,还要多练推手,推手是实践,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标准。练习太极拳时对逐势的要求如同制造机器零件,推手就好象成装,如果零件制造的都很规格,机器安装起来就过硬,零件误差过大或者造错了,机器就成装不起来,同时,错在什么地方,安装时最确切,练拳当中存在的问题,一经对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练拳当中产生了偏倚和丢劲现象,在推手时就容易出现被势,自己势被就是对方进攻的机会,并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练拳中产生的顶劲,在推手时,往往与对方顶抗,容易出现牛顶头的比力现象,不易做到舍己从人,因势利导。因此要循规蹈矩地练习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可以采取第一种推手方法“挽花”。到第三层功夫,倘须结合对抗性的推手,使拳架得到检验和练习知彼功夫,同时检验内劲和发功,以及化劲的质量。总之,适当阶段用推手的方法来校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办法。因为练习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技击,如果拳架能够适应对抗性的推手,也就证明架子练习的准确,自己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可见在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而太极拳对姿势和动作的要求甚为严格,姿势不准确,内气难通行,意识就指挥不灵,就不能以心行气,可见姿势和动作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单纯为了疗病保健,逐势动作未能严格要求,开始练拳就要用意不用力,好象在做意识体操那样,练习起来也很舒服,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轻松柔和,其实是华而不实,属于浮飘,正规练习太极拳,要求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外柔内刚,(有充沛的内劲)。柔中寓刚。而只要求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没有内含的刚劲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当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第一路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注意力主要是发现在运动当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通行。完成第二层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才能够着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先意而后形,也就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意气的运动,在练习太极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在运动当中必须做到园满顺随,在意识指挥下,不丢不顶,园转自如,并且要把意注于动作之中,千万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功夫阶段,好比刚出土的玉 子 苗,尽管肥水充足,长得仍然很慢;第二层功夫好比玉米长了一尺多高正要拔节,到了第三层功夫,就好比玉米拔节一样,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时间就会长好几尺高。练习太极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大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体质也练强壮,可以加大运动量,每天练习十五趟拳,(其中三至四趟二路拳),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这样练习一般有两年时间,就可以进入第四层功夫。那么单练一路太极拳,不练其它行不行呢?只练一路太极拳也可以,不过,经不起大战,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譬之和风细雨,太极拳阳刚沉着一面,譬之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好象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不易引动对方和放劲干脆;相反地,易被对方所引动。所以在第三层功夫期间,能够做到周身相随,不用僵劲,再加上练习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强耐力和爆发力,功夫更加扎实,才能战胜强敌。

     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当中,虽然已掌握了外形动作,但是身手内外尚未完全合度,在练拳时,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不净。如果这样硬要按标准的呼吸机械地配合,不仅得不到收效,反而徒劳无益。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期间,练拳时一定要自然呼吸,怎样自然呼吸呢?就是错从错处来,标准的动作应该吸气,由于动作不协调,该动作则应呼气,那么就呼气,反之应该吸气……。千万不要以不标准的动作,按标准的呼吸往上套,随着练习太极拳质量提高(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能够合一,在练习太极拳时,一般动作也会自然地与呼吸准确的配合起来。同时,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要有意识细心地加以配合准确的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完全配合一致地逐步达到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转换,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运行……。“开则俱开,合则俱合,顺其自然”。“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锻勤骨节张。”“每天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第三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够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一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换句话说:一处动全体皆动,一处静全体皆静,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上下缠绕螺旋,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园,方为合格。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是把周身练成一个能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完整而坚固的体系。

     第三层功夫虽然达到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仅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太极拳时,身手内外能够组成这种体系。因为内气虽然贯通,还是比较薄弱的,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关系,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一遇劲敌,进攻速度较快,力量较强,就会感到棚劲不足,有欲要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在这种情况下,要带生硬将对方发出去(就是没有完全引进落空,对方虽占被动局面,但还有点反抗能力而被发将对方发出去(就是没有完全引进落空,对方虽占被动局面,但还有点反抗能力而被发出去)。往往不够干脆,拖泥带水,使对方虽然失败,内心不服。对于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对方进攻的来劲,使对方扑空,或者封住对方,换过劲来,再将对方发出去;如果对方识破,欲被封住,就一晃而过,不等封死,或者在进劲时,带试探的进劲,就不容易将对方发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对方被动,或失势,自己也慌张,没有十分把握地去发对方,所以,把对方虽发出去,也难使对方心悦诚服。

     由于在第三层功夫当中,因自己内气不够充足,周身组成的体系不够巩固,引进和发出对方都带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

     第四层功夫的练习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阶段。练到了第四层功夫已经进入高级境界,接近成功,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意注意事项以及逐势地内气运行,呼吸与动作配合等,皆完全掌握。在练习太极拳时,举手投足,不仅做到意到气到,并且要带有实战的意识,象在战场上和敌人作战一样,一式一势,连绵贯串,周身相随,承上启下。下面介绍的一些拳式是假设性的临敌实战法。例如:铺地锦势与铁岔呼应,铁岔悬空直下,右脚踏地如金石声,以趺敌人之足,左足蹬 臁骨,可破?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之意,左脚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膛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呼应者如此。

     以上谈到拳势的技击方法,虽是各有各的用法,又是千变万化,整打零用,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主要说明在第四层功夫的练习当中,需有临敌之意,在练拳时假设周围都是敌人,在意的指挥下,皆有中气收放,宰乎其中,对周围假设性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所以说:“练拳时无人如有人。”真正遇敌交战,要做到胆愈大,心愈细,“有人如无人”,正如三国志里“长板坡”中赵子龙,怀抱着阿斗,在曹操八十万大军,匹马单枪,杀进杀出,如入进了无人之境。

     第四层功夫和第三层功夫的练习项目(如拳、器械等)相同。一般需要三年可达五 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第四层功夫在技击方面与第三层功夫的差别很大。第三层功夫是化掉对方进攻的劲,解除本身的矛盾,达到己顺人被,然后换过劲来才能反击,谓之一般水平;第四层功夫可以连化带发,进入了高级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阶段,内劲已经非常充足,意气换的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对自己的威胁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易地将其劲化空,表现出神以智来,智以藏住的特点,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变化不令人知,处处意在人先,能够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避实击虚,而且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容易,发劲干脆,遇人交手时只见将人发出去,看不见有多大动作,好像站着没有动一样(这里说的是一般人看好像没有动,因为不是拳打脚踢的那种动作)而且重心稳定。

     一次我的个族兄(我这个族兄也是练拳的)从外地回来,邀我父亲去他家玩(我这族兄和我父亲同岁,身 目 梧,体重一百六十余斤,我父亲体重一百一十余斤,他邀我父亲去他家玩是有目的的)。当我父亲一进屋门,他从背后突然双手抓住我父亲的右膊,合住劲带反关节猛然下采,同时问:“九叔(我父亲大排行,行九)这样采劲该怎么破?”(这样突然袭击,一般水平是不好解脱的,再加上他和我父亲力量悬殊很大,满以为能将我父亲难为住),我父亲只一抖,只见我那个族兄头朝下,脚朝上,头部离开地面一米多高,我父亲急转身,抢上一步,弓右腿,我那族兄的头正好跌在我父亲的大腿上,我父亲双手抱住他,又把他平放在地上,吓得他面色苍白,当场还有伯先兄和立业兄(现在这三个人都还健在),甚感到惊奇。此事如不知内情者,都感到像说神话,认为不要说一只胳膊向后一抖,就是两只手抱住一百六十斤的大个子,也扔不了那几尺高。是这样,真正抱是扔不起来的,那又是怎样抖起来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当他从背后双手抓住 膊猛然下采时,我父亲重?下沉身体微左转,重心向左移,右胳膊随着他的采劲,逆缠向下弧形向后方,将对方引进落空。此时,由于他用力过猛,一扑空身体向前抢,脚已经离开地面,正当他失去重心的一刹那间,我父亲的身体并没有停顿,继续左转,但是重心又从背后由左向右移,胳膊继续逆缠向后上方撩起,正好是绞住我那族兄的退部,而且是向上撩,实际上他在空中被拨转了180度,使之头朝下,脚朝上扔了起来,由于动作小巧灵敏而又准确,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刹那间,如迅雷不及掩耳,其快无比,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只见一抖便将人扔了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乃是四阴六阳连引带击也。

     所以说:“四阴六阳类好手,遇敌以得人为准,(接触对方),以不见形为妙。”

     第五层功夫的练习

     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无圈,也就是由形归无迹的阶段。练到第五层功夫(这里是指五层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经成功,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高级境界。但是,还应继续深造,要志不要满,要继续下功夫,愈练愈精,仍然是一日之功,即可得一日之成效。虽然达到刚柔相济,但是刚柔相济的质量又有不同。一般说来,柔能克刚。但是如果质量悬殊过大,就不一定了,柔化得再好,只能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爬,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仍然是与人交手而已。如果是枪膛里射出来子弹的那种刚劲,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难以化掉,这里就不是柔克刚,而是刚要克了柔。所以说,柔能克刚,刚能克柔,刚能克刚,柔能克柔,道理正在于此。否则,只要练几天太极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刚,避实击虚,不与对方顶劲,难道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了!?绝对不是这样。拳论中所说:"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又说:"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劲敌而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列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凡是此类,不仅是一方功夫纯,相应二者水平差距很大。乃是:柔能克刚,刚还能克柔,反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乃是人刚我柔,千变万化,难分胜负。因而太极拳练到五层功夫,不能自满,还要刻苦锻炼,精益求精。完成了五层功夫,内劲十分充足,动作又非常活顺,内有虚实变换,外面看不见,全体空灵,变化无端,随心所欲。

     第五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完成第五层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具浑然。"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纯,虑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遇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那去难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着,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脚踢拳打下乘手,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园,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余高祖耕耘公以保镖为业,一次保镖经山东掖县一带,镖车停在店内,晚饭后和"王先生"(会计)一路到村头看夜戏。当地有个拳技名手,武艺高强,弟子众多。有心试试耕耘公武艺究竟如何,如是不怎么样,等镖车一出村,进入山区,就要动手抢劫,于是他先派了几十名弟子,装着也去看戏。一到戏台底下,把耕耘公团团围住,然后前后拥挤,象潮水一般照耕耘公身上撞来,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拥挤,耕耘公的步法丝毫不动。凡近身者,倾的倾,跌得跌,不抗自颓,如水触石,虽然如此,耕耘公感到来者不善,是有意闹事,就对王先生说:"今天这戏咱们不能看,回去吧!"那些人一听说要回去,都先跑了。谁知道回去的路上有一段两面都是水池,只有中间一条小路。那些人先跑了过去,把路挡住,打算等耕耘公挤着过去,将他推下水池。耕耘公识破 方阵势,随手掏出长杆烟袋(长杆烟袋是他随身带着抽烟用的)喊着:"借光!借光!借光!"走在人群中间往两边猛拨,只见那些人象下饺子一样,扑扑通通,被扔进水池好几个,后面的一看,"哇"的一声全都跑掉了。第二天,余高祖正在堂屋椅子上坐着(过去由于社会黑暗,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警惕,不管站坐,都要求立身要站巧地,方便进退,利于攻守,坐椅子只能跨住一个角,如遇突然袭击,可以随时迎战),突然闯进一个迎战),突然闯进一个彪形大汉(此人正是当地的名师)。他一进门,喊一声:"陈老师!"随之便弓身下拜(他并不是真的要拜老师)。看着他要爬到地下。"呼"的一声照耕耘公猛扑过来,双掌大有将耕耘公连人带椅都按碎之势。当他扑到耕耘公胸部,在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际,耕耘公便将身子一闪,左手向上缠,右手向下缠,使对方双掌扑空,同时上前一步进右肩,打到对方胸下部。只见那人腾空而起,乃是陈氏太极拳中的迎门靠。此人的功夫也很过硬,当被扔到门口时,他就用脚尖钩住门槛,舍过身子又反扑过来。这时耕耘公已经站起来,有了充分的战斗准备,等他扑到跟前,闪身将对方右胳膊向下一挽,进一栽靠,触其右肋,"呼"地一声将他从屋里击到屋外,脊背拖着地后又向前挫了几尺远,将脊背上的肉皮挫破,半天爬不起来。可是此人性情直爽,对耕耘公的拳艺心悦诚服,转怒为喜,不但不计较往事,反而再三诚恳地挽留耕耘公住下,将他所有的徒弟召集在此地,当面介绍耕耘公的拳技,又请石匠树碑,将此交往的经过,前前后后,如实记载在石碑上面。后来袁世凯经过山东见此碑文,深慕其技,遂聘请余曾祖父延熙公(余高祖已下世)。到他衙门,教其子侄。

     余父照旭公,一九五四年曾让人(温县菜园沟大队的“陈百方”今年五十多岁)用砖头照他身上扔,砖头碰到身,随即返击回去,身上并没有伤痕,因为练到五层功夫,身躯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是手,完全是自然反应,砖头打在身上,象我们打篮球时,接球的缓冲,随即再扔出去那样,可见,达到五阴五阳,周身协调,刚柔相济,粘沾连随,蓄发相变,是何等巧妙和准确。总之,完成第五层功夫已经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 肌肉收缩和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一举一动,阴阳皆能调解平衡,八面支撑。所以说:“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但是,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如此,终身不可尽其妙。

  • 上一篇文章:浅谈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 张为众

  • 下一篇文章: 太极拳体用皆须坚持用意不用力----郭福厚
  •  
    太极拳 太极 太极网 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养生馆 太极养生 太极养生馆
    陈家沟太极拳馆深圳分馆地址:笋岗路深圳市体育中心2楼8区
    联系电话:0755-83100206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手机:13510359683 电邮:tjq@sztj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