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馆简介 | 深圳市体育中心
学太极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陈正雷老师牛年最新力作:以太极拳科学
太极拳七言拳论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太极拳理论奠
谈谈太极拳的松与紧
你们的问题,陈正雷老师这样说,第三波
你们的问题,陈正雷老师这样说,第二波
你们的问题,陈正雷老师这样说,第一波
6月22日,师父魏勰教诲
懂得了悬露垂叶,就掌握了太极拳核心要
太极拳与人体科学不得不说的奥秘
陈氏太极拳新架和老架的区别---魏勰
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功----陈正雷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浅谈陈氏太极拳的“泛臀”
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何练好陈氏太极拳基本功-陈氏太极拳
压腿、踢腿方法
站桩要领
试述太极拳的学习方法--魏勰
对太极拳的体悟——苏周(二)
特别重要通知
魏氏家传癣药膏——牛皮癣的最终解决方
拳馆搬回体育场——隆重通知
德贵养生酒
你想学太极拳吗?欢迎来馆免费体验
端午节三天(7--9号)报名,8折优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练太极拳的益处
深圳市众康集团领导来深圳市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训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755-83100206
13510359683
 
您当前位置:深圳太极网 > 拳经拳论 > 正文
对太极拳的体悟——苏周(四)

        螺旋缠丝劲用现代科技词汇来表达的话,就是通过螺旋圆周运动练出来的一种力的组合。什么是螺旋圆周运动(见附图(2)螺旋圆周运动示意图),图中用机械上的一个螺杆来展示其运动规律,螺杆绕轴心转动,它可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也可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螺杆上有螺旋面(见附图(3)螺旋体受力分析示意图),图中涂黑的部分就是螺旋面,当螺杆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面就带动物品前进,若逆时针方向转动,螺旋面就带动物品后退,它是传递动力、传递运动的重要工作面。

陈氏太极拳单手螺旋缠丝劲练习时,其手指领劲划圆圈,根据这圆所走的轨迹分析它是个圆周运动;当肩部(根节)催促整个手臂(骨骼、肌肉、皮肤)连动,它作的都是螺旋运动,并不是单纯的平面式圆周运动。当作为前进(或后退)的圆周运动时,就变成了立体的螺旋圆周运动。加上胸、腹、腰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着向上或向下的运动它也是个螺旋运动。因此,单手缠丝劲练习就是一个完整的螺旋圆周运动。概括螺旋缠丝劲就是梢节领劲走园弧,根节催促走螺旋缠绕,这样练就的内劲组合称谓螺旋缠丝劲。
日常生活中我们拧紧一个螺钉或拧松一下螺钉,这颗螺钉前进或后退的运动形式,就是螺旋圆周运动,拧螺钉时整颗螺钉是围绕着轴心转动,拧一圈螺钉就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因而它是旋转着前进或后退的。是种立体的运动形式。螺钉的运动特征也形象地表达了螺旋缠丝劲的特性。一合一开或一虚一实。
关于螺旋缠丝劲的概念还有另一种阐述方法,即腰脊是螺旋转动形式,手(脚)是圆周转动形式,螺旋转动是围绕脊柱轴心而转动,可称为自转,手(脚)的圆周运动是把轴心螺旋转动作为依托,圆周运动是螺旋转动的发展延伸,手脚的圆周运动则称为公转。公转加自转就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更有俚语表述螺旋缠丝劲:
公转带动自转,
自转顺随公转。
公转环绕缠丝,
自转形若螺旋。
公转结合自转,
螺旋缠丝劲焉。
为了深刻理解螺旋圆周运动的概念。现在举个汽车翻山越岭的例子加以说明。这盘山公路并不是修成直上直下的,而是建成有多个弯道组成盘旋而上的。盘山公路必须呈螺旋状,当汽车行驶在这条螺旋式的山路上,汽车就是做螺旋圆周运动,当车行驶到弯道口时,坐在车里的人都有一种向一边侧靠的摆动,车开得很快的话,人更有一种“被车甩出去“的感觉,物理学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受离心力作用的影响所致。
汽车开到弯道处车容易出事故,一不小心就翻车掉到山沟里去了。若不想翻车(除开车司机的因素外),汽车需要有足够的向心力支持,这向心力是做螺旋圆周运动时运动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向心力不是外加的力,而是设计汽车时必备的一个工作能力。
汽车开在盘山公路上,车速越快,所需的向心力越大,汽车的重量越重,向心力也就越大,弯道弯的越很,即曲率半径越大,其向心力需越大。不同的路面,不同的质量,不同的汽车,不同的车速,不同的曲率半径,汽车的向心力和支持力也不一样。
向心力计算公式:F=m ω2r , F为向心力,m为质量,ω为角速度,r为曲率半径。
还有一个公式:向心力=重力—支持力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向心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质量、速度和曲率半径。归纳上述情况:(1)凡是做螺旋圆周运动,运动体本身必然要产生向心力,把握好向心力,才能完成螺旋圆周运动,并应控制好向心力的负面效应。(如避免汽车翻车掉到山涧里,或车被“飞出去”)。(2)有向心力的存在,必然就有离心力的出现,他们是双胞胎,离心力和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样也应充分利用离心力作用,使其产生离心效应,为我所用。(3)转动着的螺旋体,其螺旋面上的外力或外物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必然被甩出螺旋体。这就是离心效应。
螺旋圆周运动的离心效应,可通过附图(3)螺旋体受力分析示意图加以表述,外来一个力A作用到转动着的螺旋体的螺旋面上,其着力点在O点。因为螺旋体是按旋转箭头所指方向转动的,当外力A与螺旋面上的O点相遇后(只要螺旋体有足够的强度和向心力支持),外力A按力的分解合成原则。它必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朝其分力F箭头所指方向被“甩出”离开螺旋体,也就是必然沿着螺旋面圆弧的切线方向离去,它不可能停在螺旋体上,这就是必然发生的离心效应。
还可以再举一些例子来充分说明螺旋圆周运动的特性。例如将一个轻的物品向转动着的电风扇扔过去,它只能被叶片甩出来。因为风扇的叶片就是个转动着的螺旋面。这就是离心作用的威力。
现结合太极拳的螺旋圆周运动是运用哪些力学原理可考证螺旋缠丝劲的科学性呢?
前面讲述练拳放松问题的松旋时,列举了八种螺旋圆周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形式也必然要产生向心力,同样也有离心力存在,因此也能使外力离开螺旋体而呈现离心效应。对方加到我身上的力就相当于外力A加在螺旋运动体的螺旋面上一样,由于自己有足够的向心力支持,所以在对方身上同样也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因而必然会产生离心效应,被螺旋面抛出螺旋体之外,这就是对方被“引进落空” 了。所以引进落空就是利用了产生离心效应的力学原理。
有时对方的一一挤,自己脚就飘了,下盘不稳了,运动体系失控了,这种引进落实的原因主要是螺旋缠丝劲的质量不高,是螺旋体本身的向心力不够大,与爬山公路上翻车的道理一样。太极推手两个人都用螺旋缠丝劲较量,实质就是较量螺旋缠丝劲的质量,向心力大的胜向心力小的,支持力大的胜支持力小的,(也就是主要指下盘稳健程度)螺旋缠丝劲质量高的胜质量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谁能控制好向心力的负面效应,谁就能获胜。
技击时讲究“不丢不顶”、“舍己从人”、“轻灵而不使拙劲”,它都是围绕螺旋圆周运动(螺旋缠丝劲)提出的具体战术要求,怎样才能巧取,轻取而获胜呢?要靠熟练运用八门技法( 、捋、挤、按、采、、肘、靠)。怎样才能使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呢?怎样才能经济用力,省力呢?从力学角度考虑,还应运用好力矩、力偶和杠杆原理等力学知识。
什么是力矩?即一个力乘以这个力到某点的直线距离(M=FL,力矩=力X力臂)。日常生活中,用起子拧螺钉很省力,起子的长度就是力臂,它越长越省力,用扳子拧螺帽也是这个原理。力矩意味力对物体作用时,能产生转动效应,推手时拧转对方的手指,就是运用力矩原理。无论是上擗、下擗手指都能使对方因拧动手指而产生身体旋转的效果却很省力、不费劲,其关键点就是要充分加长力臂,发挥最大的省力效果。
其次就是运用力偶原理。力偶是两个力相互配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且相反的力。它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对平行力系(见附图(4)力偶矢量示意图)。如日常生活中拧水龙头的开关,两个手指捏住阀门的手柄,两指用力一样大,但方向相反。阀门中间有段三角形螺纹,手柄一转动,螺纹随之转动而带动阀芯的启闭,才造成自来水一会儿开放或者一会儿关闭。所以自来水阀门完全是利用力偶来完成螺旋圆周运动的。力偶效应就是促使物体产生旋转运动状态,力偶矩的大小是2力X距离,M=FD距离越长越省力。我们的两只手,一只手向前推,另一只手向里拽,两力的方向相反,它就形成了力偶。技击时的“抹脖摔”就完全像拧自来水阀门手柄的工作原理那样,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抹脖摔是先抢把,右手穿插到对方的右脖或脖背交界处,左手按住对方的右腕,接着以脊柱为轴心拧腰转档的同时,左手抢对方右手臂(先向下再往后上),右手抹住对方脖子向下旋转,由于两手用力方向相反,且不在一个直线上。这样能将对方转动着摔趴下,自己使的是整体螺旋转动劲,而两只手就是力偶的两个力,两臂的长度就是力偶矩的距离,力偶效应促使物体转动。仔细观察抹脖摔,被摔的对方就是被旋转着摔趴下的。所以螺旋圆周运动有了力偶(两只手)的加入,使螺旋缠丝劲更加光彩夺目,并更加可用科技内涵来解析。
推手中八门技法中的、捋、劲,都能把对方旋转着摔抛出去,它都是应用螺旋圆周运动加力偶的原理。例如发劲,是双手控制住对方的双臂向横向用力,整个身法是以脊柱为轴心进行螺旋转动(拧腰转裆)的螺旋运动,只要自己控制好向心力,就能把对方抛出去而产生的离心效应。发捋劲、劲,身法都是一样做螺旋圆周运动,仅是双手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因为其原理都是一样,所以、捋劲发出后,对方也是旋转着被摔出去的,效果必然一样。
再讲杠杆原理,日常生活中电动车或自行车把手就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省力装置,手推车、指甲钳也是省力工具。杠杆原理是要选择一个支点,一个用力点,一个阻力点,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它的计算公式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想方设法增加动力臂长度就越能省力。
推手或技击时利用杠杆原理的技法很多。例如“小鬼推磨”中先用左膝部封住对方右腿外侧,同时,右手看住对方左肩下侧,双手用力偶向左发劲(上左步向左挒)。很省劲地就能把对方往左前方旋转着摔倒,为什么会省劲呢?因为对方的右腿被封住,即用左膝给了对方一个阻力,同时,用(动)力加在对方的肩部。从膝部到肩部的距离已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个高度了,动力臂已相当长了,所以能省力。同样道理,将手封住对方的肩部,用脚对方的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套路动作中及技击中用力矩,力偶,杠杆原理配合螺旋圆周运动的例子非常多,如拦扎衣、单鞭、闪通背、护心拳、高探马、旋风脚、野马分鬃等等。护心拳的最后一个动作,左拳屈臂逆缠外,右拳立肘顺缠肩催劲向前,两个拳的运动方向相反,像双手拧毛巾那样完全是应用了力偶原理;单鞭第一个动作“顺拿”或“反拿”都是采用了力矩原理;拦扎衣的最后一动,在腿部找个支点,通过肩、肘、手来加长动力臂,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很轻松地就将对方放倒了。技击时的捋加就是运用了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各种摔法大都采用了杠杆原理因而比较省力,如闪通背。除此之外乘对方移步的时候,力学称为有了动量的时候,技击术语称为“把劲引出来”,再在其运动方向给对方身上加个推力,促使其产生加速度。这也是“借力放人”的力学佐证之处。因为推动一个人至少要用稍大于其体重的力才能推他动起来,如果当其动起来后再加上一个力(就不必再大于其体重)即能产生较佳效果,这种方法先辈们早就起了个名词——顺水推舟、顺手牵羊、借力发人,也是给“引进落空合即出”一个更加精辟详细的诠释。用现代科技知识也已充分论证了古老的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她极俱科学性。
5.全身备成弓
行功走架只强调立身中正还不够,需有“全身备成弓”作保障,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将手、腿、身躯都弯曲成弓形,这样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也是备战状态,备战状态即是蓄发相系,随时都可进入战斗状态。所以全身备成弓也是炼整体劲的必要条件之一,使身体既能八面支撑而稳重,又能八面转换而灵活。
弓是指两只手臂为两张弓,两条腿为两张弓,身躯为一张大弓,五弓合一弓,以身弓为主。仔细琢磨起来全身其实还有无数张弓组成,譬如,圆裆也是一张弓;腋下能窝个拳,不可夹紧也是张弓;塌腕也是弓;只要有关节的地方都可备成弓。使弓弓相扣,互相支持,劲不丢。
全身备成弓是贯彻“劲以曲蓄为本”的理念,它是引用古代的弓箭来比喻表述的。它用开弓放箭比喻蓄发的全过程十分准确。从矢箭搭到弓弦上,弓弦向后拉,拉到弓弦开满月时,都是曲蓄阶段,弓背、弓弦上的内应力也由小逐渐变大。内应力的存在使臂力差的人就不能拉到弓弦开满月。所以太极拳的蓄劲过程也就是开弓过程,虽然蓄劲是放松的,但全过程中并不是毫不用力的过程。蓄劲似拉弓,弓背、弓弦在开弓时是屈得很紧的,它也像水泥预制板(楼板)那样。浇灌前先将钢筋预拉到一定长度,使钢筋增加内应力,好处就是增强楼板的抗弯强度,增大楼板的负载能力。
发力似放箭。弓弦开得越满,矢箭射得越远;蓄劲越到位,发劲也越有力。所以蓄发是相系的。蓄劲如张(拉)弓,发劲如放箭。篮、排球运动员传、接球时也呈半蹲状,手臂也是弯曲状,他们和打拳姿势一样,都是全身备成弓,都是贯彻曲蓄为本的原则。由此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陈长兴前辈在用武要言中所说:“屈要屈得紧,伸要伸得尽,如卷炮卷得越紧,崩得越有力”。他把蓄与发、松与紧描述十分形象。这个原理也完全符合哲学的对立统一法则。
6.正确掌握两腿间的虚实转换
两腿进行虚实转换,首先要明白腰裆劲走下弧线、后弧线的精神实质。为什么必须走下、后弧线呢?幅度多大为好呢?怎样才算正确的虚实转换呢?这一连串的问题研究清楚了,无论是实变虚,还是虚变实,就可做得精细了。裆劲走下弧线是为了降低重心,走后弧线是为了使背、臀部肌肉往下松沉,使重心更加稳固,动作起来具有隐蔽性。
虚实转换臀部肌肉向下松沉,实腿的胯根松开,腹股沟内收下沉,微微地松腰松裆,就必然产生走下、后弧线的动作变化。陈老师又概括为“实腿往哪里转哪里就先松”,这是两退间虚实转换的关键要点。松胯时虚腿的膝部逐渐前挺,直至小腿的胫骨与地面垂直,并把裆撑开撑圆,就完成了虚腿变实腿的动作转换。这种转换从腰裆或外形上的变动甚微,只是身知、心知,也叫动则可不令人知。
有些拳友不解虚实转换要领,把裆劲走下,后弧线变成荡裆。裆劲出现浮、飘、懈的现象,缺乏支撑力,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重心稳固性。还有些拳友为了追求裆走横8字型,腰、胯和臀部大摇大晃,结果腰裆劲全散了,推手时对方当你摇晃过程乘势而入,你就站立不稳。再者,你主动转腰转胯时,对方对你稍加点挤劲,你就被松弹出去了。
我的第一个师傅全广兴老师教虚实转换时,用手推你的腰胯肩中的任一処时,无论从哪个角度推,都能很稳固且又能松开对方的来力,方算两腿虚实转换合格。
转腰拧裆也必须把握好“度”。转腰幅度过大,则速度迟缓,拧裆时要适时地开合,动势时必须裆开、胯肌松展,停势时裆合,裆合才能力聚,才会有弹簧力。腰若不会松活下塌,裆也就不会圆撑扣合,内劲运行就显得迟钝,手脚动作显得飘、浮、散、懈。两腿间的虚实转换,不仅涉及到腰裆的开合转换,还关系到全身力量(如爆发力)、耐力的发展,更影响重心的稳定,以及动作的轻灵园活。所以两腿的虚实转换,特别是初学者,决不能轻视。
7.螺旋缠绕的动力来自哪里?
将对方的来力化解得越干净越好,发放对手时能越干脆、越重越理想,让其躲闪不及或借不上力就越漂亮。引化过程应被动用力,出击过程要主动用力,其奥妙就在于科学用力。有些拳友练拳发力咚咚作响,实战时却用不上劲,所以其中就有用力之道。因此搞清楚攻、防过程的动力源到底来自哪里很有必要。
防御引化过程先让对方的力加在我身上的任意一处,把对方的力作为我起动螺旋圆周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也是借力),切莫自己先动起来去迎接来力,一定要顺从着对方力的方向去做运动(这样才是不丢不顶),但是自己应用掤劲支撑并接住来力,不被对方摧毁我的第一道防线。这时我的领劲(力)要抵达梢节,使梢节劲引领着对方劲进行我的螺旋圆周运动;这样两力叠加形成合力,就是引化过程的总动力。故这时的力是被动用力。对方如果加大力量或速度,我则提高螺旋转速应之。千方百计使对方来力成为我螺旋面上的一个外力,进入我设计好的伏击圈内。让对方遭离心力的作用而被迫离开我身,使之引进落空后就彻底化解了对方的进攻。
引化过程要松腰、松胯、松肩,全靠一个松字。园心、轴心也要松,如果圆心、轴心作为动力源,若先使劲的话,就容易产生顶劲,技术变形不轻灵。所以螺旋圆周运动的圆心、轴心一定不能用力。出击过程需先将粘连随劲完全松空、松掉,使对手瞬间不知我的意图,此时即刻圆心催动半径,内气即刻从内而外进行松掤、松弹、松炸、松放等发力动作。其动力源来自脊骨,所以这时才能主动用力。力由脊发。
发放前先松空,目的是不将劲憋在自己身上,松空了发放的力才能完整,才能稳、准、狠地打击对方。
1.         学习陈老师转腰身法的感悟
记得一次郑州聚会,陈老师给弟子们表演了一段老架和新架。练后反问大家“大家见过我这样练拳吗?”这次演练最大的特点就是转腰身法特别细腻,老师不是用腰劲带动手、脚运动,不是为了转腰而转腰。腰很松,腰是顺从动作需要而转换方向,因此脊柱走的是螺旋圆弧劲。
后来反复学习陈老师推手教学视频资料,使我茅塞顿开。如果用腰带动上肢或下肢运动,腰部不但松不下来,内气反而容易上浮,内劲不够隐蔽,往往反被对方借劲。必须以腰部的左(右)外侧至腰脊的距离为半径,围绕脊柱(轴心)进行圆弧性的松转(左转或右转),腰部的松转是公转,腰脊的螺旋转动是自转,动力源不在腰间,是公转带动自转,决不是自转带动公转。
再如胸转,也是由肩引领胸椎骨转动,肩是公转、胸椎转动是自转,当进行复杂运动时,得先有虚领顶劲,含胸塌腰,屈膝圆裆等元素支撑,保障脊柱发挥着主宰作用,手和脚的运动就好像是四个轮子,轮子由轴来连接和组合,轮子依托于轴才能正常运转。
手和脚的运动形式必定是公转,脊柱转动必定是自转,只要一动就是一圈,就是一个螺旋圆周运动的立体圆弧。这也是通过练拳悟出的一些道理。
 
三、商讨四个常用术语的准确性
1.两腿间的虚实转换是不是全身的重心移动?
好多拳师在教拳时说:重心移动到左腿成左弓步、重心后移、重心前移等。那么凡是弓步的地方就是人体重心的地方吗?人体重心可以随便移动来移动去吗?弓步的内劲又分三七开、四六开,那它们的重心位置又如何区别呢?所以这种讲法实际上还是对重心的定义缺乏正确认识什么叫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合力,这个合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心。一个物体只有一个重心。像一个三角形物体其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体的重心位置。在重心处给个支撑力,就可把该物体顶起来,并能使该物体上下、左右、前后都保持平衡。
把一条实腿说成是人体的重心所在,这样的表述方法往往使人迷茫,也成为笑柄。我们选用的词汇要科学化,要与时俱进。其正确的表述方法应是“通过两腿的虚实转换,变成右(或左)弓步”,千万别讲重心移动。
2.一动无有不动
这句话是前辈书中留下来的名言,流传甚广。总认为一动无有不动表述得不够完美。全身都动起来的话,则全身容易散懈而劲不整。
这个“一动”大致是指意念开始动或者腰脊开始旋转吧,问题就在下面那个“无有不动”,是不是全身骨骼、肌肉都要同时随之而动且动的幅度各是多少,书中没有直白,不同的领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的人练拳时全身摇摆,推手时也是全身都动,只要随他动的方向加点力,他就站立不稳,或用僵劲与你顶抗,乘机给他个挤劲或发松弹劲可把他放得很远,把一动无有不动理解为只要动起来,全身都应随之动,动幅相同地动,通过实践检验效果并不理想。
意念一动,其他该动的才允许动,不能盲动,动幅也不能大小相等,不动的地方是“以静制动”,每一处的动都是有目的的动。譬如推手时一搭手后,仅用小臂(肘为圆心)进行螺旋缠绕探路,作为攻防的第一道防线。肩、腰、裆、腿的几张弓静候待命或微动,静观全局变化,它们是作为第二梯队,接应新的变化而随时启用。一开火就全线出击,不算是一个好的作战方案。战斗要有层次。我的动必须给对方造成威胁才大动,一般不可妄动,如果一动无有不动(全动)反而使对方容易找到可突破的薄弱环节,授人以柄。即使在动的时候劲也不能散,要合住劲。
“一动无有不动”这一理念,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使用,如在腾闪时可以这样做,任何问题都要有一定的前提作条件才能成立。
3.避实击虚,还是围虚打实
避实击虚是一种战术理论,有人把它运用到太极拳的技击中作为一种作战思想,他的本意是避开对方的进攻锋芒,去攻击对方虚弱的地方,达到太极拳“以柔克刚”、“借力打人”的风格特点,所以现在武林大会擂台赛中,不少人对付鞭腿攻击,都是采取躲闪的办法避之,不敢利用时间差去迎实而上。
其实太极拳所讲的虚,是阴、是蓄、是静,绝不是指薄弱空虚的地方,故选用一个战术思想,都要和太极拳原理相吻合,应构建完美的丰富的太极文化。
太极功夫讲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运用核心技术—螺旋缠丝劲去“引进落空”、“借力发人”。不敢“迎实而上,后发先制,以柔克刚、以柔克柔、以刚克刚”就不算真正的太极功夫。
战略理念应是“围虚打实”。所谓“围虚”就是先佯攻对方两条腿中那个虚腿(即两个点中的虚点)。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在围攻时找准对方被动处的拙硬点,再打击对方的实腿上的硬点。因为实腿(点)转换迟钝,动作欠灵活,围剿佯攻虚点时对方的劲和加速度容易被引出来,“力从人借”的机会才会到来,再利用二人的合力加在对方脚下的实点上,掀起时加以横挫,十分奏效灵验。实腿一动摇,对方的稳定性就遭到破坏,阴阳平衡就被打乱。围点打实,先在对方虚点上佯攻、周旋,是隐蔽自己的主攻方向,当得机得势时,就坚决“打实”不动摇。
 
四、对推手技艺的认识
练拳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盘拳就是推手,推手也是盘拳。通过推手是检验练拳水平的一种实验手段,推手也是为技击服务的一种训练方法。练拳纯熟后必须进行推手练习,通晓了拳架和推手,方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套路中含有八门技法(、捋、挤、按、采、、肘、靠)的练习,但它是在设定的条件下而编排的固定着法。推手由于对象不同,并且定步、活步的推法也不一样,它变成了在特定条件下变化着的八法练习,是在听劲、懂劲中练习灵活的技法。
推手展示的是三分技巧、七分基本功,功夫展示的是力量和技巧的组合,力是第一要素。记得在一次训练场上,陈正雷老师一时兴奋,选了几位壮汉,让这几位学生都握紧拳,并明白告诉:“我要擒拿你的大拇指”。当一学生刚刚抬起拳,就见陈老师的手与对方的拳刚一接触,这位同学就感到疼痛难忍,开始跺脚。陈老师放手后,这位同学仍痛得直跺脚并满面汗珠直流,一连试了几个同学都是难逃这幕情景。不是功夫能在举拳瞬间就掐住要穴,不是力量能使对方疼痛、跺脚、流汗所以技巧是要靠精练,体能要靠实练,体能加技巧才算有功夫。
1.怎样接劲
推手的第一步就是搭手接劲。通过听劲了解对方进攻意图,观察其基本功水平,正如谚语所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通过接劲心里就有底了,同时也就有了作战方案。
如果对方的劲很大,千万不要硬顶或软塌,贯彻“不丢不顶”的原则与之周旋。接劲时必须做到松肩沉肘,手指领劲划螺旋式的圆弧引化对方的来劲。松肩要求肩部肌肉和韧带一丁点力都不能挂,肩要松透、松活、松空。沉肘就是肘尖下沉,略向外延展。并采取以肘尖为圆心、手指领劲小臂转动进行螺旋缠绕。手指对掌根要形成对拉劲,这样的螺旋劲才能发挥引领作用,才能使对方的劲传到肘尖即止,使它传不到肩部去。只需要顺着对方劲的方向,操纵手指朝来劲方向划弧,手指尖向上划弧,对方的劲就跟着引向上了,向后划弧对方的劲也得乖乖地从之朝后。这里的关键要点有三点:(1)肘尖一定松沉。圆心作用要求肘不能轻易摆动,轴心要稳。对方的劲如果继续加大,松肩沉肘的意识更要加强,肩与肘的两个关节腔真正松开,对方的劲就不会超过肘尖了,这就是关节腔松开后出现的效果。(2)手指领劲划的螺旋圆弧能把对方的劲一分为二,一部分劲沉到肘尖以下即消失不起作用;另一部分劲随螺旋圆周运动的螺旋面作用传不到身上而成了“引进落空”状态。手指尖领劲划弧要五个手指的劲依次递随跟上,这种劲一定要把六个方位的劲(上下、左右、前后)走足走完整,这种劲就是混元劲的基础。通过精练是可以掌握的。(3)肩一定要松、松活。不论当时处境多么艰难、被动,一定做到肩不使劲。肩稍一使劲,不是出现顶牛现象,就是被对方松弹劲放出去或者给以后带来麻烦。怎样才算松肩呢,可通过两人搭手检验,对方喂劲,你化劲时肩部的肌肉紧不紧,若对方的劲过不了肘尖,说明你肘、肩两处的关节腔(骨缝)已经松开了,如果对方的劲能传到你肩上、身上,说明你肩还没松开、松透、松活。
平时练拳时要刻意关注把胳膊练成好像是挂在身上那样,没有力点、硬点。松肩要与沉肘一起练,并保持腋下空(能窝一拳),功到自然成。
2.怎样引化
接劲是战斗的刚刚开始,引化是战斗正在进行,太极拳主张近战“舍已从人”则是“诱敌深入”之法。在引化过程中利用太极拳的有力武器——螺旋缠丝法,使对方的进攻失效——“引进落空”。同时造就了得机得势之际,立刻主动出击,选用八法中任何一法就可结束战斗。引化过程是最激烈的过程,胜败全在于此,由此推手三步曲,引化——缠——松放。由于对手情况不同,综合成三个类型加以阐述。
(1)与功夫浅者的推手
推手交流中这部分人目前占多数,如果是想学推手,则应耐心热情辅导交流,应该解理明、诲不倦、细示范、莫囫囵。每演练一种手法,必须亲自互相试验。如出现手、眼、身、步法略有不对,要多次纠正,使其体悟到错了是什么感觉,对时又将是什么感觉,真正明了推手的变化与规律。讲的时候要言简意赅,不要讲玄了(使人听不懂),演练时要千锤百炼,掌握一种技巧都是来之不易。学要精,用要活。
如果遇到功夫不深,又看不起太极拳的人来与你切磋推手,则应展示太极雄风,从接劲开始,通过抓、拿、化、打、摔一秒钟就结束战斗,但不要伤人。让他从另一个侧面宣传太极拳,所以推手也有文武之道。
(2)与功夫差不多者的推手
由于功夫差不多,所以要认真谨慎,学人之长,补已之短。点到即止,不伤和气,心领神会,接劲后通过划圈探其虚实,寻找其薄弱环节,划圈时用松钻、粘逼劲(即挤劲)观察对方腰胯部分摇晃程度,哪张弓扣得好,哪几张弓容易变形,防御过程仔细考察对方的梢、中、根三节(包括手、脚、身的三节)协调平衡程度,身法中正不中正,有没有破绽可加利用,心中有数后作战方案也就有眉目了。
例如我用松钻、挤劲考察对方。若他一时引化不开,想后撤步加大捋劲来引化,我则加强松沉的混元劲,双脚用碾步移动,使对方感觉不到我作用力的方向有任何变动,促使对方捋劲失效,出现这种局面对方基本上已被动了。或当对方动步后撤时,我可将他往前带使他荡摆失去平衡。
假如我接来劲的右手被迫弓形变形,但只要其余的弓形完整,仍能使之“引进落空”。右手松肩沉肘手指依次从左上方朝右下方引领划螺旋圆周运动的圆弧(小臂以肘尖为圆心而旋转)。它极像电风扇一个叶片的螺旋面,对方的力只要在螺旋面上就能把对方的劲甩出而离开我身。
当“引进落空”瞬间,我右手用掌根(不能用手抓)紧贴点,左手从肘部顺势向其肩、背滑移,促使对方在螺旋缠绕时变成“双重”,即右臂实、右腿也实或左臂、左腿都变成实。只要有双重病出现,右手在对方的臂部(或背部)横击(当然也需要腰裆劲辅助),对方的平衡立即就遭破坏,这仅是围剿虚点打击实点战术方案中的一个案例。
推手中的变化是很多的,仅一种战法是不行的,必须有变化才能适应。譬如接劲后划圈的时候,找准他两腿虚实转换过程的时间差,即尚在转但又未转换成之际,就对其虚腿发起佯攻,打乱他的战斗节奏,意图是造成对方右手实右腿也实(或反之)的双重病局面。出现这一形势时立刻由佯攻转为主攻,主攻方向就是打脚下实点。打实点脚并不是打腿,而是攻实腿上方中轴线的偏实的方向加以横击。这是采用杠杆原理发巧劲,容易造成对方拔根。把这一战术称为“攻虚打实”,“惊上取下”或攻左打右(攻右打左),也是对围点打实战术的一种丰富。
推手时步法变化也很多。如花脚步,步法变得很活很快,五步、七、九、十一等等……。在快步运动过程领劲者越走越快,意欲乱中取胜。在引领时可采用连卷带旋的手法,观察双方在卷带时其脚下是否出现飘浮现象,一旦出现就该把他卷得更紧些,在恰当时机取八法中最方便使用的技法将他发放出去。放的效果一定很“脆”。
如果被领的一方能步法快而不乱,螺旋劲规律不变,顺化手、打击手应对自如,对方即使想卷带,也镇静不慌,敢于伸得尽,对方也就无可奈何了,所以推手中也存在“快而不乱”的评定标准。在实践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前辈陈长兴“用武要言”的教导:“屈要屈得紧,伸要伸得尽,如卷炮卷得越紧,崩得越有力”。正是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战术方略!
(3)与功夫高深者的推手
陈正雷老师教我们推手时,肢体与他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其有力。但在试验动作时,又觉得陈老师的后备力量非常大非常足,而且越来越大,我心里立刻产生一种“蚍蜉撼树” 发怵的感觉。
与高手推手应抓住机会虚心请教,把平时困惑的问题求教而解惑,更不必“爱面子”,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试手。高手动作的隐蔽性较强,但其蓄与发的过程规律不会变。在“懂劲”时要先摸清情况,战术上采用惊炸劲先打动对方,让他的力和加速度都被引出来。只有向我身上加爆发力,我才有机会与之周旋,才能借到力。先用顺化手控制对方的劲,再用打击手进行抓、拿、化、打、摔等法,其动作一定要快、准、狠。如果顺化手与打击手配合不默契,时间差稍大则反给对方赢得反击机会。
与人较量的另一种战术就是找时间差打闷劲。对方想对我发力,我则找准他蓄而后发但又没完全发出来之际(就是这个时间差),我却採取后发先至地向对方发力,用对方自己的劲把他自己弹回去。称为“打闷劲”,这个动作要求灵性极高,难度也很大。
我有一个拳友在外地推手,刚想用力时就被对方一点,且莫明其妙地被弹出去了。当时无法应对,回来问我这用的是哪种手法技巧。我当时向他解释那就是利用你发力未发出来时,把你的劲闷在你自己身上,被自己的劲弹出去的,后经反复试手,他终于明白。
梢节引领缠丝劲,螺旋转卷合即出。按住对方的劲以后,在松随的同时以手领劲走缠丝劲,使对方来力落空,在他来力落空的同时,由缠丝劲变走螺旋劲进行转卷,即卷曲。当卷拢恰到好处时再进行发松放劲和松炸劲。
将对方松放时要注意先松空,把卷住的劲完全彻底松空,只有松空才能松放得干净不拖泥带水;才能势如破竹;才能发松炸劲;才能把松放劲、松炸劲发得恰到好处,才不至于把劲憋在身上发不出来。
有的拳友在练拳时发力打的咚咚响,可是推手中就是用不上,其原因是他还是与对方顶牛,还是没有真正把握住松空与松放松弹松炸的衔接技巧,以及缠丝劲螺旋劲螺旋缠丝劲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相应关系。
对有的技巧,虽然在推手中用的也较好,但缺少与力学原理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把知识或经验上升到文化,把文化更提升到哲学的能力太低,正有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以上论述的推手体悟,不是技法的展开,而是一种思维,一种战术纲要,一种作战方案的探索、研究。如果用这种思路加熟练的八门技法能为推手技艺有点作用就十分满足了,能像习练套路那样来普及推广推手运动将是我的又一个夙愿。
 
五、后记
我是第一个荣幸获得这本太极拳心语论著的读者,细读数遍之后,深感苏老师对陈式太极拳的热爱、执着和追求,几十年苦心钻研,今天终于付印成册,她是心血的结晶、探索的成果。
苏周老师钻研陈氏太极拳的态度、方法有特别之处,首先,遵守规矩。他常说“不依规矩难成方圆”。但他又不拘泥于规矩,他从不人云亦云,敢于向前辈的拳理、拳法发问,敢于向不科学的表述方法挑战,所以他的研究成果确有独到之处。
我于1988年第一个向苏周老师学练陈氏太极拳。几十年来收益匪浅,最大的受益是健康,八十岁的老人还能健步爬黄山、登长城,这完全与苏周老师平日诲人不倦地纠姿势、勤辅导,促使我练好太极拳是绝对分不开的。我比苏老师年长些,但他在我面前从不摆老师的架子,我们却成了忘年之交。他经常要我讲些力学原理,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充实其研究内容。像这样深研太极拳的精神实为难得。当他有了研究成果,有了新的发现总把它融入拳架套路之中。所以,他演练的老架一路风格总在不断变化。我把他练的套路风格归纳为“三分模仿,七分感悟”,他练拳是在练拳理,怎样出功夫就怎样练,从不固步自封。
现在他教拳的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把要领、要求讲解得十分生动,细腻入微,能这样理论化、系统化讲拳者不太多见。在学校里做一个老师必须俱有一桶水的水平,才能教好你的学生,如果只有半桶水水平的老师,就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苏老师做示范动作时从不马虎,总是中规中矩。他非常了解习拳者的心态,在教推手招法时,甲、乙两个角色他都演练。边讲边练,一定使学拳者搞清什么样是对的,什么样是错的,对与错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有一次练的兴起,就让四个学生均用双手紧紧扣住他的一只胳膊,只见他做了个螺旋缠绕的动作,就把四人扣合的劲全都分化瓦解了,学生们个个赞不绝口。理论方面能细微表述,实战中又有一定的太极功夫在身,真不愧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的传承人。真正是一个文武全才。

喜闻苏老师把习拳体悟总结整理成文,学生们都非常兴奋,这标志着陈氏太极拳一代传承人的责任,标志着对师恩的回报,我们期盼能有更多的论文和视频资料出版,为传承、弘扬太极文化,为普及推广陈氏太极拳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 上一篇文章:对太极拳的体悟——苏周(五)

  • 下一篇文章: 对太极拳的体悟——苏周(三)
  •  
    太极拳 太极 太极网 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养生馆 太极养生 太极养生馆
    陈家沟太极拳馆深圳分馆地址:笋岗路深圳市体育中心2楼8区
    联系电话:0755-83100206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手机:13510359683 电邮:tjq@sztjq.com